汤旺县人民政府
关于印发《汤旺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
(2021—2035年)》的通知
县属各相关部门、单位,两镇,中、省、市属各单位:
汤旺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已经省政府批复同意,现将重点内容印发给你们,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。
汤旺县人民政府
2024年11月15日
(此文有删减)
汤旺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-2035)
规划以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为基准,结合“双评价”、“双评估”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围绕“林区三问”、“生态立县、旅游强县、富民兴县”来重点讨论确定发展目标空间格局等重大议题,统筹谋划全域国土空间资源布局,为汤旺县“保护先行、动能转换、资源释放、民生幸福”提供空间保障。规划重点内容如下。
一、国土空间保护开发目标及战略
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落实国、省要求,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等基本原则,对城市发展定位、城市性质、目标任务等内容进行阐述中,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。
(一)发展定位。锚定美丽汤旺建设,把“北国明珠·生态胜境”作为发展的目标愿景,将汤旺建设成为绿色低碳的生态城、转型升级的活力城、包容兴旺的开放城、宜居宜游的幸福城。
(二)目标任务。到2025年,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形成,生态旅游和森林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,人居环境持续改善。到2035年,县域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全面优化,“生态立县”更加巩固,“旅游强县”更加凸显,“富民兴县”更加全面,基本形成以生态旅游和森林特色产业为主导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。展望至2050年,在全国甚至国际上树立汤旺生态旅游和森林特色产业的品牌形象,全面实现城建、产业、环境、经济全方位提升,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宜居、健康幸福县城典范。
(三)城市性质。坚持“生态立县、旅游强县、富民兴县”,把汤旺县建设成为伊春北部旅游集散中心,以旅游服务产业、生态森林食品产业、绿色矿业产业并重的生态县。
(四)指标体系。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任务,构建国土空间指标体系,并区分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。
二、以“三区三线”为基础,优化开发与保护总体格局
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,规划构建“东西两屏、一心一带、六区联动”的国土空间保护格局,优化规划分区和用地结构。
(一)统筹划定“三区三线”。一是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。落实国省市下达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。现状耕地应划尽划、应保尽保,将可以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。全县耕地保有量为1492.12公顷(22381.80亩),划定永久基本农田873.33公顷(13100.00亩)。二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。全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7202.51公顷,占县域面积的54.72%。三是城镇开发边界划定。按照推进主城区集聚发展、外围集约发展的原则,统筹划定城镇开发边界,引导形成集约紧凑的城镇空间格局,全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904.99公顷,占县域国土的0.42%。
(二)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。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定位细化规则,将主体功能区细化至乡镇级行政单元,依据上位规划指引,汤旺河镇及乌伊岭镇全域均为重点生态功能区。同时在主体功能区基础上叠加能源矿产区(省级开采规划区:汤旺县曙光钒铁矿),实施差异化引导。
(三)构建开发保护总体格局。遵循自然地理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,优先保障粮食安全,科学构筑生态屏障与生态廊道,促进城乡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,形成“东西两屏、一心一带、六区联动”的国土空间保护格局。
(四)优化规划分区和用地结构。按照底线管控、全域统筹的思路,划分生态保护区、生态控制区、农田保护区、城镇发展区、乡村发展区等主导功能规划分区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,保障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,稳定农林用地、自然保护和保留用地规模,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,精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,加大盘活存量,提升土地利用效率。
三、保护林区特色农业空间
构建“一带、两区、多点”农业空间格局,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,规范耕地“占补平衡”“进出平衡”等保护措施,拓展农产品生产空间,统筹乡村空间布局,有序开展土地综合整治。
(一)优化农业空间格局。沿汤旺河谷地打造农林特色产业带,以北药及食用菌为主,形成特色产业带,延伸生产到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,优势与特色鲜明。依托县域北部现代农业综合区及生态森林产业经济区,做强多个特色农林产业基地,培育食用菌、北药、湖羊等养殖基地。
(二)强化林区耕地“三位一体”保护。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,规范耕地“占补平衡”“进出平衡”等保护措施,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和建设。
(三)合理配置农业空间。优先保障粮食种植业空间的前提下,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生产空间。立足特色资源潜力,在生态保护红线外,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,引导山区利用林地、耕地等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(北药)、食用菌、浆果、山野菜等特色农产品。
(四)全面助推林场振兴发展。因地制宜科学构建林场分类和评价体系,统筹综合型、产业型、管护型这三类林场,实施林场分类发展,推进宜居宜业和美林场建设,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。
(五)有序开展国土整治。以镇为基本单元推进国土综合整治,优化林区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布局。重点推进农用地整治,加强林场建设用地整治,提升土地利用效率。
四、维护绿色永续生态空间
构建“两屏三水四核心”的生态保护格局,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,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,统筹水资源节约保护利用,严格林地、湿地资源保护利用,打造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”的实践地,加强生态保护和价值转化。
(一)推进资源科学利用。推进水源地优化调整,强化河湖水域空间用途管制,落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务,到2035年,用水总量控制在1985万立方米以内。加强林地分类分级管控引导,科学合理经营森林资源,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不低于上级下达指标。加强湿地用途管制,到2035年,湿地保护率不低于上级下达指标。
(二)大力实施生态修复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,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。保护小兴安岭自然山体地貌,加强山体植被保护。重点推进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功能恢复。围绕黑龙江乌伊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重要水源区和城镇周边区,布置湿地保护的生态修复重点工程。加强汤旺河源头、饮用水源地、山地丘陵坡耕地等区域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。差别化推进矿山环境治理,有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。开展城区生态环境提升工程。
五、打造生态宜居城镇空间
形成“一轴引领、主次呼应”的城镇空间格局,优化城镇体系结构,保障产业发展空间,提升城镇空间品质,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,加强城镇空间安全韧性,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。
(一)优化城镇体系结构。合理确定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,规划2035年常住人口3.36万,城镇化率达到86%。优化城镇等级,提升中心城区承载能力,吸引人口集聚,带动县域发展。到2035年,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.87万人。把镇作为服务林场居民的重要节点,按照综合型、旅游型分类推进特色化发展、差异化发展,促进城乡融合发展。
(二)布局城乡产业发展空间。构建“543”产业体系,深耕六大产业发展领域。以生态资源为基础,发展生态旅游龙头产业,以休闲康养、森林食品、道地北药、特色养殖、绿色矿业产业为支柱,构建“旅游引领、多产联动”的绿色现代产业体系。
六、塑造山环水绕的魅力空间
构建“一轴一带两屏、三区融合、多点联动”的特色景观风貌格局,加强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,构建旅游风景道网络体系,保障旅游发展空间需求,塑造具有汤旺特色的城乡风貌。
(一)系统保护历史文化资源。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体系,确定保护名录,及安全保护机制。会同保护部门,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,纳入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实施严格保护。
(二)塑造山水宜居的城乡风貌。塑造“绿水青山谷带相连,美丽城乡融于自然”的整体城乡风貌。顺应“山、水、林、田”的自然格局,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因形就势突出蓝绿共生的城市特色。
(三)活化利用山水人文资源。依托汤旺县县域内自然保护地和历史文化资源点,形成绿道网络格局,搭建完善的区域绿道体系。建设自驾游风景线路、小兴安岭国家森林步道、观光火车慢行线为主的全域旅游网络系统,串联域内主要旅游节点,加强城镇和景区之前协同,同时提升城镇综合旅游服务中心的接待能力。
七、完善支撑保障体系
统筹交通水利基础设施、能源矿产等开发利用空间,完善城乡市政基础设施体系,加强综合防灾设施建设保障。
(一)统筹交通水利等空间配置。(1)统筹推进铁路、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,完善区域综合交通格局,重点保障黑河(孙吴)至乌伊岭铁路、汤旺河至富锦和汤旺河至嘉荫铁路、伊春至嘉荫高速,S204扩改建等项目建设。(2)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,支持河流堤防等工程建设。
(二)完善市政防灾体系建设。完善保障供水、排水、电力、燃气、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: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保障人防、消防、森防等防灾体系建设,增强城市韧性。
八、建设生态宜居的中心城区
优化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,加强集聚带动,全面推动城区提质升级。
(一)统筹中心城区发展。规划至2035年,中心城区人口规模1.87万人,中心城区开发边界范围575.08公顷。优化用地结构,统筹做好公共服务、市政基础设施综合防灾体系等建设,强化绿线、蓝线、黄线、紫线四线管控。
(二)提升中心城区品质。依托汤旺河滨河休闲观光带,加强南北片区协同,形成“一带、一园、三区”城市空间结构。营造山清水秀的蓝绿空间格局,提升城区蓝绿空间与城市风貌,完善公共服务和住房保障,循序渐进的推进城市更新,形成伴山通水,宜游宜行的连续慢行空间,整体提升城区空间品质。
九、加强规划实施保障
完善实施保障,构建规划体系,强化规划传导与指引完善规划实施与监督体系。
(一)构建逐级传导的规划体系。全面建立县、镇、村(林场)“三级”和总体规划、专项规划、详细规划“三类”国土空间规划体系,落实空间规划体系的传导和管控要求,实现“纵向到底,横向到边”。
(二)建设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。将国土空间数字化底图和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统一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,贯穿国土调查、规划、用途管制、执法督查等各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。